白酒江湖,中国八大名酒,各领风骚三十年。
中国白酒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现在有点名气的酒,基本上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前,大家都差不多。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白酒价格还没完全放开。贵州茅台、四川白酒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四川名酒剑南春等白酒品牌,价格相差无几。当时的现状是,谁能率先扩大规模,谁就能称王。
1985年,汾酒的产能达到115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汾老大”的名声不胫而走。这时坐上铁王座是汾酒。
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8830万,是四川白酒品牌五粮液的4倍,茅台的6倍。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表示“全国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厂。”
白酒行业真正的变革,发生在1988年。
改革开放行至第十个年头,终于轮到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却又极为关键的价格改革。随着价格“闯关”开始,国家也放开了十三种名酒的销售价格。
这时候,摆在中国八大名酒汾酒面前的有两条路,“平民化”走量?还是“高端化”要价?在这个岔路口,选择即命运。
后来汾酒选择了前者,也错失了“高端化”的先机。自1993年营收达到6亿后,便陷入衰退,此后数年,营收始终围绕4亿波动,等到再次回到6亿以上,已经是2003年的事了。
回头来看,这个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白酒行业以量取胜的格局。
而四川白酒品牌五粮液,则选择了与汾酒不一样的路。从而在1995年成为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从此之后,四川名酒五粮液一骑绝尘。最高峰的时候,五粮液的销售收入比中国八大名酒中后七位的总和还多。
从此之后,“价格”开始登台做主角。价格的起伏决定着酒企市值的涨落,背后是品牌的竞争。“高端化”也成为近代白酒行业发展的最大主线。
2000年后,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白酒行业一切的兴衰起落,皆源于此。
2007年,茅台多次提价,从而在2008年在纯利润上超过四川名酒五粮液。随后到2013年,四川名酒五粮液失去营收上的老大,从而沦为老二。
白酒江湖,从来没有铁帽子王,中国八大名酒,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下一个又将轮到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