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以遵义会议而闻名瑕迩。很多人不太熟悉的是,这里还诞生了一个中国八大名酒品牌,那就是董酒。那么遵义为何能产生中国八大名酒呢?
遵义酿酒历史传承久远。遵义在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二十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此生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遵义的酿酒业就已经比较发达了,出现了"咂酒"。据文献记载,"以米杂草子为之,以火酿成,……",杂草子即本草,可见,当时遵义人就以"天然植物(本草)参与酿酒"。
雍陶诗:"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当时遵义属四川辖区,蒸馏酒已经在这里产生。公元1104年,大宋才子黄庭坚在黔桂交界的直州任时,就曾与朋友共饮三壶"酒"并认为"殊可饮"。
十六世纪后期,遵义经过了"平播战争",终结了土司治理。战争终止后,许多内地士兵就在这里留下来,贵州小曲酒的酿造得到良好发展。至清康熙初年,自董公寺到高坪不到十公里的狭小区域,就有酿酒作坊十多个,仅在董公寺、刘家坝就有5、6个,在这些酿酒作坊中,有的酿酒作坊因数代连续传承,酿造的小曲酒品质最为优良。然而,此时的遵义酒还与中国八大名酒相去甚远!
但尊义酒界并不满足于传统的酿造技术,他们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试图改进传统酿造技艺,以提升白酒的品质。因此,遵义酒师们不断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工艺进行研究,予以改进。通过对遵义酒酿造工艺和配方的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归纳和演进,推陈出新,最终形成了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产香单"。在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产香单"中,浓缩了集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130多种中草药,不仅形成了遵义酒的中草药酿酒的内涵,还赋予了遵义酒平衡、协调的机理。
日本侵华期间时期,浙江大学迁到遵义办学。教授们来到董公寺,在了解遵义酒的酿造技艺,在品饮遵义酒后,赞誉有加。教授们认为,遵义酒汇集了130多种本草参与制曲,是集百草精华之酒,是"药食同源""酒药同源"真正在白酒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集大成者。而"董"字由"艹"和"重"组成,"艹"即"草","重"为数量很多的意思,故"董"字即"百草"。由于遵义酒产于低纬度的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茂密、泉水甘醇的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今天我们说的白酒金三角)之下,加上独特的酿造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香味组成成分,使其成为品质优良的白酒。而"董"字在《楚辞·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其义正也、威也,有正宗、正统、正派、正根、威严、威重之意。"董"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与董酒的文化内涵暗合。因而教授们建议将此酒命名为"董酒",希望董酒继续秉承"药食同源""酒药同源"的人类酿酒真谛、发扬"百草之酒"。从此,董酒得名,传扬开来,闻远瑕迩。
1935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革命最为艰苦的时候,两次经过遵义,遵义酒为红军解乏疗伤,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
所以遵义之所以能出中国八大名酒,既有历史传承之功,也有技术创新之劳,更有大宋才子黄庭坚的赞誉加持!还有革命特殊时期的贡献!如此厚积而薄发,方才成就了遵义酒八大名酒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