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消费新中国,八大名酒激荡七十载,四川白酒品牌冉冉升起(九)》。
具有浓香鼻祖之称的泸州老窖,在白酒行业此轮调整中所受冲击较大。
泸州老窖在上轮上涨周期推行的期权模式渠道变革,因原老窖地区的销售人员和当地经销商共同入股,成立片区期权销售公司,被市场认为开创国内酒业销售模式的“先河”,这也一度让公司看到了重回三甲的希望。
但该模式对期权公司无控制权,管理难度大,终端管控差等风险,在市场进入低迷期,造成了经销商低价甩货,而公司逆市提价,也进一步加重渠道淤积,让此前大幅增长的业绩遭遇滑铁卢。
2013年至2014年,泸州老窖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幅度累计高达58.42%,远高于同期洋河股份、五粮液15.35%、24.13%的跌幅。
公司在2014年报中反思,由于公司对本轮调整的严峻性估计不足,在部分应对措施上出现失误,加之企业管理体系滞后于公司的发展,在需要企业快速、合理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的时候,未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导致公司受本轮调整的影响大。
对品牌数量做减法、改革渠道、强化对终端价格控制力,成为这一阶段白酒企业自救的主要措施。
2015年,泸州老窖对现有产品进行了清理、整合、淘汰,冻结条码近2000个,同时,引导核心经销商组建品牌专营公司,并淘汰了此前大批依靠政府团购的经销商。
渠道最大变化在于组建品牌公司以后,加强了对渠道的指导和掌控及终端的控制。市场费用的控制由此前的经销商变为公司,不仅提升了对终端市场的宣传效果,也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此前“柒泉模式”在行业低迷时渠道易压货的副作用。
未完待续《消费新中国,八大名酒激荡七十载,四川白酒品牌冉冉升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