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可以说是大山深处飞出来的金凤凰,它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中国八大名酒的后起之秀呢?
郎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朝廷曾把二郎滩一带生产的“枸酱酒”钦定为贡酒。
到了宋朝,古蔺县当地居民用郎泉水酿酒,史称“凤曲法酒”。
进入明朝,赤水河边产生了生产白酒的“回沙工艺”。
清朝,二郎镇已产生大小作坊20多家,酿酒师、工人数百人,除生产闻名的“凤曲法酒”外,还酿造各类曲酒、白酒、果酒和杂粮酒,出售给当地民众消费。
1745年,当时的贵州总督张广泗,为了打通食盐运输的道路,开凿赤水河道。赤水河从上游赤水河场附近的天鼓岩到下游猿猴岩(现赤水县元厚场),总长540公里,除二郎滩口上溯至马桑坪间30多里的河段未疏通外,其余河段均已经具备航行条件。此后,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自贡井盐船就可以从长江经泸州、合江、太平渡逆流而上,到达二郎滩转运点。随着川盐上运,一些商家就以二郎滩为中心,经营起贩卖盐、酒、布匹、百货以及木材、山货等土特产的营生。赤水河中游的二郎滩于是慢慢成了一个热闹的河边码头与商品物资集散地,以前二郎滩头的小山村,慢慢地成了一个大集镇,商行众多,酒肆盐号,一家挨着一家。盐业运输,带来了赤水河岸边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二郎滩酿酒业的兴旺发达。然而,此时二郎镇的白酒,即使在当时,也还算不上中国八大名酒。
1898年,荣昌商贩邓惠川全家来到二郎镇,在二郎镇创立了“絮志酒厂”,所制的酒质地醇和、清香爽口。1907年,邓惠川将“絮志酒厂”改名为“惠川糟房”,聘请茅台镇“荣笔酒坊”的酿酒师傅张子兴,采用酱香酒工艺酿酒,又在酒曲中加入多种草药,在原“凤曲法酒”的基础上生产出一种“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酱香型白酒,以工艺取名为“回沙郎酒”,由于开坛时香气四溢,四方赞誉,这就是郎酒的前身。
1933年,雷绍清等商人合资办了“集义新糟坊”,以聘请“成义糟坊”(茅台镇较早的酒坊)的郑银安为酿酒总技师,“惠川糟坊”的莫绍成为总酒师,酿出一种融汇川酒、茅台风味为一体的,既有焦香、酯香、醇香,又略有浓香风味的酱香酒,由于酒采用郎泉水酿造的,因而取名为“郎酒”。
根据《四川经济志》记载,那时候的郎酒价格很贵,年产量很低,约四五十吨。”
解放后,1956年,成立了国营四川省古蔺郎酒厂。然而,早期的郎酒厂发展并不好,一度出现严重亏损。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挽救这家濒临破产的白酒企业,泸州市政府将郎酒厂出售给了宝光药业。哪知道,宝光药业接手后,郎酒很快获得了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一度位于第四位,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八大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