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因何产生中国八大名酒?一个个古老美丽的传说中,透露出历史的真相。
据历史记载——贵州境内有一条河,因两岸土壤多呈紫红色,下雨时泥沙冲入河中,河水呈紫红色,因而称为红水河,古又称大涉河、安乐水,后改称赤虺河,再后称赤水河。赤水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酿酒,称为枸酱酒。传说,在大禹治水时,红水河两岸居住着土著居民——濮人。从《史记·西南夷列传》可看出,濮人属大夜郎国,在当时西南诸多族中文明程度较高,生产力较发达,善于酿酒。当然这是传说而已,真正有史可查的是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
史载,汉武帝时,派遣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禹州(今广州市)喝了一种酒,叫“枸酱酒”,香甜可口的,饮后难以忘怀。于是唐蒙便派人四处打听,探听出此酒“道西北牂舸(zāng kē)江广数里,出番禹城下”(现黔北遵义一带古属牂舸郡),从而得知这美味的酒来自于大涉水(今赤水河)流域之“古鳛部”。唐蒙返回长安时,就带了枸酱酒献上汉武帝,汉武帝饮后大悦,定为贡品。那时的“枸酱”酒应该就是当年的中国八大名酒了吧?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国,途中首先到达“绍部”(《史记》称之为“夜郎小邑”)。 对于唐蒙此次到“鳛部”,奉旨拓夷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与汉武帝对唐蒙进献的“枸酱”赞赏曰“甘美之”有关,一种则称这位中郎将怀念“枸酱”美酒,故特意从仁怀绕道。
到了唐宋,仁怀已能酿制的大曲酒(真正的白酒)。黄庭坚在往广西宜州赴任途中,曾饮“牂舸酒”,称赞“殊可饮”。大宋才子黄庭坚的盛赞,对仁怀白酒的发展起了很大我促进作用。
到了元、明时期,仁怀地区酿酒业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回沙”工艺。
清初,仁怀酱香酒回沙工艺逐渐成型。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茅春”、 “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已西南白酒市场的暂露头角。清咸丰《黔语》中载“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
到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仁怀地区酒的产量已达170吨/年,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描述的就是仁怀白酒业的盛况。如果说,这时的茅台酒是中国八大名酒,应该不虚!
自清朝始历史典籍中,对茅台酒有了明确的记载。清郑珍、莫友芝所纂《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用料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酒,煮料和曲即纳入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仁怀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昂贵,民困于此食,职此故也。”
清咸丰初吴振或在《黔语》中称: “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贯皆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
清同治时遵义府学庠(xiáng)生卢郁芷,是贵州仁怀冠英乡人,一生游山玩水,喜欢饮酒吟诗。他居住在仁怀县城时,作了一首词:茅台香醇酽如油,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意境高远寥寥数语,把茅台酒的甘醇芳郁、饮之,情趣,多么和谐而美丽的饮酒图!..
红军长征时期,红军经过仁怀时,由于长期的奔波,军队人疲马乏,得了疾病,仁怀人送来当地产的美酒,解决了红军的困难,对革命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因此,解放后的第一届评酒会中,仁怀的茅台酒被评为了中国八大名酒,成为白酒中四个中国八大名酒之一。